汽车工业新闻

整治汽车业无序竞争:适度管、灵活导

点击数:682024-02-18 09:03:12 来源:整治汽车业无序竞争:适度管、灵活导

       过去一年产销双双破3000万辆的中国汽车产业,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,连续9年产销量全球第一的新能源汽车更是让不少人感叹“赢麻了”。不过,在迈向汽车强国之路的新节点,若想一路繁花,中国汽车产业还需“降降温”。

       日前,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在全社会共同关注下,去年汽车产业发展亮点纷呈,但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内外部存在的多重不利因素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还存在着一些无序竞争行为,部分地方和企业还存在盲目上马、重复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情况,这些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。


盲目投资致浪费

       “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,一方面依靠新能源汽车换道‘赛车’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,另一方面却充斥着企业、地方政府基于短期利益盲目投资造成的爆雷乱象。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感叹,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的痛点就是重复建设、内卷严重,这需要产业界、地方政府都进行深刻反思。

       近年来,在政策、市场的“双轮”驱动下,新能源汽车无疑成为众多人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同时,新能源汽车技术壁垒相对较低,给了不少新进企业发展机会。因此,不少房地产、互联网、资本大咖等跨界参与者争相进入这一领域。其中不乏小米、华为、魅族等企业,为汽车产业转型注入新活力、新思维、新模式。但不容忽视的是,恒大、宝能等企业所谓的跨界造车,反倒给产业发展造成极大浪费。

       前有奇点汽车、赛麟汽车等新势力的早早“阵亡”,后有威马汽车、爱驰汽车等车企的苦苦挣扎,更有恒驰汽车、宝能汽车的“造车不见车”。滥竽充数、盲目造车的现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屡见不鲜,顶峰时期新能源车企数量更是多达百家。仅2023年,威马汽车、恒驰汽车、天际汽车、爱驰汽车、自游家等车企相继传出裁员、停产、欠薪等消息,进入淘汰倒计时。

       除部分企业对造车“上头”,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GDP增长也深陷其中。对此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称,一些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“宁可赌输N次,不肯错过一次”的投资心态,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、生产耗资规模估计不足,导致资金链断裂。全国政协常委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其新书《换道赛车: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》中也指出,部分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,乐于招商引资,吸引企业到当地投资设厂,并不关心汽车在当地的销量。

       “很多企业就是玩资本、讲故事、秀PPT,是个赛道就想上,没有技术、不会经营、无法把握产品,导致爆雷一片。部分地方政府盲目冲动、追求短期利益,也是此轮投资过热、重复建设的主因。”付于武直言,部分地方、企业的盲目投资、重复建设极大浪费了土地资源、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,更是对产业发展的极大消耗。

       同时,企业停摆、项目停工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愈发引人关注。Global Data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达4870万辆,但产能利用率仅59%,产能过剩问题突出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此前公开表示,目前我国出口“新三样”——光伏、动力电池、新能源汽车均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,这与行业竞争状态有关。对此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,当下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,即燃油车产量与产能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,新能源汽车目前基本匹配。“按照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增长趋势和现有产能推算,新能源汽车存在相对过剩,但问题并不是特别突出。扣除掉一些烂尾、无效产能后,新能源汽车有效产能和需求的增长目前是比较匹配的。”他说。

乱象丛生待整治

       当然,除了产业端盲目投资导致的资源极大浪费,市场中存在的无序竞争行为近来也甚嚣尘上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告诉记者,以价格战、营销战为代表的汽车市场无序竞争行为愈发明显。

       注定被载入新能源汽车发展史册的2023年价格战范围之广、影响之深早已无须多言。尽管多家车企呼吁避免无序价格竞争,但也都无奈加入战局。此前,长安汽车副总裁、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邓承浩在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:“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远远偏离了价值,卖出了白菜价。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打得比燃油车还要猛烈。”不久前,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在电话会议中也表现出对价格战的担忧。“一旦不顾实际成本而直接降价,将引发一场逐底竞争,最终会导致整个行业‘血流成河’。”他说。

       然而,价格战怪圈并未随着新年的到来而结束,新的战役已然打响。1月1日,特斯拉宣布Model 3后驱版现车保险补贴6000元,同时推出低息金融政策,限时购买Model 3/Y最高可省2.3万元。1月12日,特斯拉再度更新优惠政策,对Model 3/Y后轮驱动版及长续航版售价进行调整,下调幅度6500~15500元不等。理想汽车也于1月11日宣布,对旗下L系列车型进行配置更新,2024款车型将在3月发布并开启交付,同时推出2023款车型的优惠活动。此外,哪吒、零跑等车企也相继官宣促销政策。华创证券研报认为,由于合资汽车价格、电动汽车价格仍未到底,预计车企2024年将延续2023年的价格压力。

       价格战之外,各家车企的“口水战”也打得火热。长城、比亚迪举报事件,增程与插混争论,AEB互怼,电动汽车续驶冬测争议……这些名场面让不少消费者感叹最高端的商战往往采用最朴素的手段。这边说“缺乏基本认知”,那边道“非行业的急什么”,更有第三方插嘴“吵不过”,吃瓜群众忙得不亦乐乎。

       除却一轮接一轮的高管隔空辩论,夸大营销也是层出不穷。所谓“50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”“1000万元以内最好的SUV”等宣传不绝于耳,说空话、讲大话成为多家车企惯用的宣传手段。不久前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痛批:“几十万元的汽车非要说上千万元。做广告都没有底线了,这个行业太糟糕了。”对此,付于武也感叹:“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过70年历史,产业应当营造实业兴邦的理念,如今却到处充斥着浮躁的气息。在新能源车市高歌猛进的市场环境中,我们更加需要讲实干、抓实业、有创新力的企业。”

如此乱象下,不少新能源车企深陷“好卖却不赚钱”的泥沼之中。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,但真正实现盈利的车企屈指可数。在日前的发布会上,辛国斌也着重指出:“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,特别是以内销为主的企业还没有实现盈利。”王青认为,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还将继续增大,而车企的销量越高平摊的成本就越低,盈利水平自然会随之上升。即便如此,恐怕也会有不少车企主动放弃这部分增加的利润,以此来提高市场份额。因此,总体来看,2024年车企的实际盈利情况还将维持在当前水平。


企业:预警与引导

       早在2022年,工信部便已提出新能源汽车的重复建设问题。彼时,辛国斌提到,新能源汽车成为风口行业,吸引了大量技术、资本向这个行业汇笼、集聚,加之一些地方政府也有转型升级方面的愿望,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在部分省市确实存在着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情况。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,随着产业的成长、成熟,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消化解决。此次重提,工信部则明确,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无序竞争、盲目投资、重复建设问题。

       从“无为而治”向“采取有力措施”的态度转变,足以证明当下汽车产业无序竞争行为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。不过,究竟该不该治?怎么治?王青认为,需要区分企业、地方政府两大主体,采取不同治理措施。

       “这些无序竞争行为的背后,还是企业产品力的竞争。目前整个行业的试错成本在变高,试错空间在变小,需要企业对未来的技术路线、投资进行更加精益地规划与管理,通过简单的低价策略换取市场份额的做法并不长久。”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称,“企业必须意识到,只有依靠有竞争力的产品获得用户青睐,才能真正获得长期成功。”作为创新主体,企业有责任、有义务建立有序、健康的竞争秩序,杜绝“自杀式”攻击,而是共同推动产业向产品、技术、服务“卷”。

       企业自治之外,政府引导也必不可少。“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行为必须要政府出面加强监管。在恶性竞争下,产品标准、质量可能出现问题。而且无序地‘卷’,会导致车企都不挣钱,这一模式是不可持续的。”王青表示,“企业应当发挥市场功能,用‘市场的手’进行调节;面对不合理的价格竞争策略、虚假宣传等无序竞争行为,政府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引导、预警和指导。”

师建华也认为,无序竞争行为本质是市场行为,政府不宜过多干预,更多还是通过鼓励敢于承担社会责任、遵守市场秩序的企业,引导、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。

尤为重要的是,在当前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发展阶段,对自主品牌进行出口投资方面的指导颇为关键。据了解,目前部分自主品牌出海采取所谓的“准新车出口”模式,即针对一些没有开设官方销售渠道的海外地区,部分车商选择将车辆在国内完成上险,以二手车的身份实现合规跨国贸易。这一模式显然难以保障海外消费者的售后服务质量,有损自主品牌海外形象。王青强调,政府需要高度关注自主品牌海外竞争策略,不能让无序竞争之风吹向海外,否则不仅会破坏海外市场生态,更是对我国自主品牌整体形象和产品竞争力的极大损害。

政府:冷静与放手

       当然,不少企业产能扩张、盲目建设的背后,不难看到地方政府领投、跟投的身影,它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因此,在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之外,约束好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冲动也颇为重要。师建华便强调,重复建设、盲目投资属于政府行为,要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干预。

       约束地方政府,首先就是要“降温”。汽车产业链长、波及面广,产业项目投资动辄几十亿元,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,还会给予土地、人力等要素上的支持。如果任由个别地方政府冲动投资,不仅是资源的流失,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微观决策。“有的企业项目并不赚钱,但在地方政府补贴下,就赚钱了。一旦地方财力紧张,资金到不了,企业就无法正常经营,很多烂尾工厂、闲置产能就出现了。”王青说道。他认为,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冲动投资的问题,要从考核、税收等方面入手,弱化投资动力。苗圩也表示:“规避产能过剩情况的发生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管理好国有企业、地方政府的产业基金,控制具体部门的盲目投资冲动,禁止国有企业和政府代建、代投,为企业背书做大股东。”

       实际上,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存在的投资乱象,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9年便出台《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规定》),产能利用率不达标的车企、省份,均不允许新建扩能项目。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明确,将严格执行《规定》,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的清理整治,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、批零建整、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;规范整车企业兼并重组,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,构建布局合理、发展有序、运行高效的产业格局。2023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多次提及重复建设乱象,强调要坚持“全国一盘棋”,强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力统筹布局。

       不过,付于武表示,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,不再是几十万辆、几百万辆的时代,政府在管理措施上必须进行根本性调整,“光靠管是管不了的”。在他看来,政府需要在管理手段上更有为地放手给市场。王青也表示,严格控制新主体进入、控制产能扩张等限制性措施固然能够起到约束重复建设、盲目投资的作用,但同样会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。“总水闸一旦关住,同样会导致部分处于上升期的企业因为产能控制、新主体进入而竞争力下降,长期来看,并非好事。”他说道。

       因此,灵活性引导是必须。王青认为,所谓“灵活性引导”,即在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,放开市场主体的进入,谁来生产、在哪生产、什么方式生产,都交由市场来决定。只有充分调动市场活力,才能让闲置产能通过兼并重组、市场出清等方式盘活,提升有效产能。其中,打通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转换尤为关键,能够在防范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的同时,保障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中的产能。

       “最终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留下的新造车企业无论是三五家,还是十家左右,中国企业都不会太多。但是其他车企是不是都要消亡?我认为不会。在国际化进程中,中国车企需要更多协同、合作、重组,形成更大规模、具有跨国公司竞争力的集团。”付于武表示,政府放手,由市场推动更多集团化企业的涌现,才符合市场规律。
















(转载自中国汽车报)



【责任编辑:(Top) 返回页面顶端

依科介绍| 平台介绍| 公司案例| 联系我们

闽公网安备:123456789 沪ICP备19031243号-1

版权所有:© 上海依科绿色工程有限公司

Copyright 2023 上海依科绿色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
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,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:IE浏览器9.0版本及以上; 谷歌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; 360浏览器9.1版本及以上,且IE内核9.0及以上。

会员登录  还没有账号  立即注册
账号登陆

记住密码  忘记密码
×
  • 个人注册
  • 公司注册
×